月經週期就好似女性身體嘅「健康警鐘」,每個月準時嚟,代表荷爾蒙、子宮同卵巢功能大致正常。但現實係,好多香港女性因為壓力大、作息亂、飲食唔均衡,經常會出現「月經唔準時」嘅情況。有人會遲十日先嚟,有人甚至兩三個月先有一次,亦有人經血量時多時少,搞到好擔心自己有冇婦科病。
近年唔少女性開始留意中醫調理,特別係針灸,認為可以「打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」,幫助月經恢復規律。但針灸到底有冇用?又應該點樣配合?今次我哋就同大家詳細拆解。
點解會出現月經唔準時?
月經週期正常應該係 21–35日,平均約28日一個周期。如果經常提早、延遲,甚至出現幾個月無經,就屬於「月經不調」。常見原因包括:
壓力過大:香港女性工作忙碌,長期精神繃緊,會影響下丘腦-腦垂體-卵巢軸嘅功能,導致排卵唔正常。
作息唔規律:經常熬夜、輪班工作,會擾亂生理時鐘,令經期失準。
飲食問題:過度節食、營養不足,甚至食太多寒涼食物,都可能導致月經延遲或量少。
婦科疾病:例如多囊卵巢綜合症、子宮內膜異位症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。
更年期前兆:大約40歲後,卵巢功能逐漸下降,經期可能開始不規律。
所以月經唔準時唔一定係小問題,最好先排除有無器質性病變,再考慮用中醫調理。
中醫點樣睇月經唔準時?
中醫認為,月經同「氣、血、腎、肝、脾」密切相關。如果氣血唔足,或者經絡阻塞,就會影響經期。常見幾種中醫分型:
氣血虛弱型:經期延後、量少、顏色淡,伴隨頭暈、心悸、疲倦。
肝鬱氣滯型:經期不定、情緒波動大,乳房脹痛,經血有血塊。
脾腎兩虛型:經期紊亂,腰膝痠軟,怕冷,經量少。
痰濕阻滯型:週期長,分泌物多,容易肥胖或水腫。
針灸就係透過刺激特定穴位,幫助調整臟腑功能,改善氣血運行,從而令月經恢復規律。
針灸調理月經唔準時,有咩原理?
針灸透過「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」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功效:
調節荷爾蒙分泌:研究發現,針灸刺激某啲穴位,可以影響腦下垂體同卵巢軸,從而改善排卵。
促進血液循環:針刺下腹部穴位,可以增加盆腔血流,幫助子宮內膜健康。
舒緩壓力:針灸有助放鬆神經系統,減少焦慮,間接改善經期問題。
改善體質:配合中藥同食療,可以令氣血運行更順,身體逐漸恢復平衡。
常用嘅針灸穴位
醫師會根據唔同體質,選擇唔同穴位。常見有:
關元穴、氣海穴:補腎固本,改善月經延後。
三陰交穴:婦科常用穴,調理脾腎肝三經,幾乎所有月經問題都會用到。
中極穴:改善子宮功能,促進氣血流暢。
太衝穴:疏肝解鬱,適合經期前情緒波動大嘅女性。
足三里穴:健脾益氣,改善疲倦、血虛。
針灸通常要持續幾個周期,配合生活調整,效果先會比較明顯。
香港女性真實經驗分享
Case 1:OL壓力型
30歲女白領,經常加班,經期兩三個月先嚟一次。經西醫檢查無大問題後,轉向中醫針灸,連續三個月,每星期兩次,配合中藥調理,慢慢恢復到一個月一次。
Case 2:體質虛寒型
35歲媽媽,經期常遲到、經血量少、手腳冰冷。中醫用針灸加艾灸溫陽,半年後週期穩定,體質明顯改善。
呢啲經驗唔係代表所有人都適用,但至少可以俾大家一個參考。
中醫師建議:針灸前你要知
先檢查排除病因:如果懷疑有多囊卵巢、甲狀腺病變,應先去婦科檢查。
療程要持續:針灸唔係即時見效,通常需要 2–3 個月以上。
配合生活調理:保持正常作息、飲食均衡,針灸效果先會更好。
唔適合所有人:孕婦、嚴重貧血患者、凝血功能差人士要小心。
選擇合資格醫師:建議搵有註冊資格嘅中醫師,避免去無牌美容院或非正規地方。
常見問題 FAQ
Q1:針灸有冇副作用?
一般安全,可能會有少少酸脹感,或者針眼有輕微瘀青,但好快消退。
Q2:幾耐先見效?
因人而異,部分人一兩個周期已經見到改善,但通常建議持續 3–6 個月。
Q3:針灸要配合中藥嗎?
唔一定,但如果體質比較虛弱,中藥配合針灸,效果會更好。
Q4:經期嚟緊可以針灸嗎?
一般經期頭幾日唔建議針腹部穴位,但可以針止痛、舒緩情緒嘅穴位。
温馨提示:月經唔準時雖然常見,但唔可以掉以輕心。香港女性生活節奏快,壓力大,加上飲食作息唔均,經期失調嘅情況更加普遍。針灸作為中醫調理方法之一,透過疏通經絡、改善氣血、調整荷爾蒙,有一定臨床效果。但同時要記住:
一定要先排除婦科疾病,再考慮用針灸調理;
效果需要時間累積,唔可以期望「一針見效」;
配合中藥、食療、生活方式改變,效果先至最理想。
如果你正面對月經唔準時,可以考慮向有經驗嘅註冊中醫師諮詢,根據自己體質訂立療程,咁先至可以真正調整體質,令月經回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