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文章專題 香港女性婦科炎症、經期失調點靠中醫調理?中醫師咁講

香港女性婦科炎症、經期失調點靠中醫調理?中醫師咁講

2025 年 8 月 20 日 文章專題

香港女性嘅生活節奏快、工作壓力大,加上飲食、作息唔穩定,好容易引起婦科問題,例如陰道炎、盆腔炎、白帶異常,甚至經期失調(經痛、周期亂、月經量過多或過少)。好多人會第一時間諗起睇西醫或者食消炎藥,但其實中醫喺婦科調理上都有一套傳統而且系統嘅方法,唔止針對症狀,仲可以幫助改善體質,減低復發風險。

婦科炎症同經期失調:香港女性嘅常見煩惱

婦科炎症:最常見嘅係陰道炎(例如念珠菌、細菌性陰道炎)、盆腔炎。症狀包括私處痕癢、異味、分泌物增多、黃綠色白帶等。好多女性因為怕尷尬,會忍耐或者亂用洗液清潔,反而令問題惡化。

經期失調:都市女性好容易出現週期混亂,可能遲來、早來、甚至幾個月先來一次;又或者經血量太少、太多;經痛亦都係普遍困擾。其背後原因好多,包括壓力、飲食、睡眠、荷爾蒙水平變化,甚至子宮或卵巢病變。

呢啲問題如果長期無處理,除咗影響生活質素,仲可能影響生育功能,所以唔可以掉以輕心。

中醫點睇?婦科病嘅常見證型

中醫講究「辨證論治」,即係唔只睇症狀,而係要根據體質、臟腑功能同經絡狀態去判斷病因。以婦科炎症同經期失調為例,常見證型有:

濕熱下注型

成因:多數因飲食偏嗜辛辣、甜食,或者長期坐冷氣環境,濕氣困阻,加上熱邪。

症狀:白帶黃綠、有臭味、外陰痕癢灼熱,經期時腹痛加重。

腎虛型

成因:長期操勞、熬夜、年齡增長,導致腎氣不足。

症狀:月經延期、量少、色淡;同時伴隨腰膝痠軟、疲倦。

氣滯血瘀型

成因:情緒壓抑、壓力大,導致肝氣鬱結,氣血運行唔暢。

症狀:經痛劇烈、血塊多、經期前乳房脹痛。

脾氣虛弱型

成因:飲食唔節制、過食生冷,導致脾胃功能差,生化氣血不足。

症狀:月經量少、色淡,白帶清稀,容易疲倦無力。

婦科醫生推薦

中醫調理婦科炎症的方法

1. 中藥治療

中醫會根據不同證型配方,例如:

濕熱型:常用黃柏、苦參、白鮮皮,幫助清熱燥濕。

腎虛型:可用熟地、山藥、巴戟天,補腎益精。

氣滯血瘀型:丹參、川芎、益母草,活血化瘀,改善經痛。

脾虛型:白朮、茯苓、人參,健脾益氣,改善白帶過多。

香港有唔少中醫診所會開中藥顆粒劑,比起傳統煲湯藥方便攜帶。

2. 針灸療法

針灸可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常見穴位有:

三陰交:婦科常用穴,調理月經、止痛。

關元、氣海:補腎益氣,改善經期延遲。

中極:有助治療尿道及婦科炎症。

3. 艾灸療法

用艾條溫熱刺激穴位,例如神闕、關元,可以暖宮散寒,特別適合寒凝血瘀型經痛。

中醫調理經期失調嘅思路

調氣血:經期正常運行依賴氣血充足,透過補益脾胃、疏肝理氣,令氣血流暢。

調陰陽:中醫認為月經屬於陰血所化,腎主生殖,陰陽失衡會導致周期紊亂。

調情志:壓力同情緒係影響經期嘅重要因素,肝主疏泄,情志唔暢會令肝氣鬱結,導致經痛、周期亂。

香港女性日常自我保養建議

飲食方面

避免過多生冷食物(雪糕、凍飲),容易傷脾胃。

少食辣、油炸,減低濕熱。

多食紅棗、桂圓、黑芝麻、當歸等補血食材。

生活作息

保持充足睡眠,唔好長期熬夜。

適量運動,例如瑜伽、快走,促進血液循環。

經期注意保暖,避免吹冷氣過度。

情緒管理

減壓方法包括深呼吸、冥想、寫日記。

經常保持心境開朗,有助肝氣疏泄,改善經期紊亂。

何時應該即刻求醫?

中醫調理雖然適合慢性、體質性問題,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建議盡快去婦科檢查:

月經量異常大,甚至貧血。

陰道出血唔規律,經期之外都有血。

分泌物有惡臭、呈黃綠色伴隨下腹痛。

經痛嚴重到影響工作生活,止痛藥都無效。

呢啲情況可能涉及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、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器質性病變,需要西醫檢查同治療。中醫調理可以作為輔助,幫助恢復體質,但唔應該延誤病情。

常見問題 FAQ

Q1:中醫調理要幾耐先見效?

A:視乎體質,一般至少需 2–3 個月先見明顯改善,特別係經期問題,要經歷幾次周期先有客觀觀察。

Q2:中藥會唔會有副作用?

A:合格中醫師開立嘅處方一般安全,但如果隨便買偏方或網購藥材,就有機會唔適合自己體質,甚至傷身。

Q3:可唔可以西醫+中醫一齊用?

A:可以,但需要告知醫生,避免藥物相沖。例如同時服用抗生素同中藥,要間隔時間。

溫馨提示:香港女性常見嘅婦科炎症同經期失調,成因涉及飲食、壓力、作息同體質。西醫治療可以快速解決感染或器質性病變,但好多時候仍然需要中醫從根本體質去調理,減少復發。

中醫講求「治未病」,即係未出現嚴重症狀之前,就透過飲食、作息、針灸、中藥等方式,改善氣血循環、調和臟腑,從而達到平衡狀態。

所以,如果你長期受經期紊亂、分泌物異常、婦科炎症困擾,不妨考慮搵合資格中醫師,因應個人體質對症下藥,配合健康生活習慣,先至可以真正改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