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文章專題 子宮腺肌症有咩症狀?經痛、經血多、肚脹係信號?

子宮腺肌症有咩症狀?經痛、經血多、肚脹係信號?

2025 年 10 月 16 日 文章專題

一、經痛、經血多、肚脹係「正常」?醫生提醒:可能係子宮腺肌症!

好多香港女士都覺得「經痛」係小事,食止痛藥捱過就算,但如果你發現——

每次月經都痛到要請假、經血愈嚟愈多、肚子硬硬地好似發脹、仲覺得腰背痠痛,

咁就唔可以再當普通經痛,因為呢啲都有可能係 子宮腺肌症(Adenomyosis) 嘅信號!

根據深圳婦科醫生觀察,子宮腺肌症喺 35~50 歲女性之間好普遍,特別係生過BB、做過刮宮或剖腹產嘅女士更容易中招。

好多患者初期冇乜覺,但等到肚漸漸變大、經期亂晒先嚟睇醫生,到時病情往往已經好明顯。

二、咩係子宮腺肌症?點解會出現?

子宮腺肌症屬於一種 良性但慢性嘅婦科病,簡單講就係——

「子宮內膜組織走錯位,入咗子宮肌肉層度生長。」

正常情況下,子宮內膜只應該生喺子宮腔內,每個月隨月經脫落。

但當內膜細胞「穿入」子宮肌層,就會同肌肉一齊發炎、出血、腫脹,令子宮變厚變大。

醫學上稱呢個情況為「子宮內膜異位於肌層」,屬於內膜異位症嘅一種。

子宮變大就會壓住膀胱、直腸,出現「肚脹、腰痛」等症狀,外觀上甚至好似懷孕幾個月。

徐成康主任教授

三、子宮腺肌症嘅主要症狀

深圳婦科醫生指出,以下幾個係最常見嘅臨床表現——

1️⃣ 經痛愈嚟愈嚴重

初期只係月經第一、二日痛,後期可能變成成個經期都痛。

痛感由下腹擴散至腰背、腿根,有啲人痛到冒冷汗、嘔、暈。

止痛藥效果越嚟越差,呢種「進行性痛經」係子宮腺肌症最典型警號。

2️⃣ 經血量多、周期延長

每次經期出血特別多,要用夜用巾、甚至雙重護墊;

有時經期由5日變成7至10日;經前經後都有點滴血。

長期失血可導致貧血、頭暈、臉色蒼白。

3️⃣ 肚子脹、子宮變大

好多人以為自己「發福」,但其實係子宮變厚變大。

醫生觸診時可摸到「球形子宮」,質地偏硬,有時壓落去會痛。

嚴重者子宮大到似懷孕三、四個月。

4️⃣ 性交痛、排便痛

病灶壓住神經或直腸,導致性交時疼痛、排便困難,嚴重影響生活質素。

5️⃣ 不孕或容易流產

由於子宮內環境改變、肌層收縮異常,胚胎著床困難。

研究顯示,子宮腺肌症患者嘅懷孕率明顯低於正常女性。

四、點樣分辨同普通經痛唔同?

一般經痛通常喺青春期出現,年紀大會減輕;

但子宮腺肌症多數出現喺三十歲之後,而且越嚟越嚴重。

以下比較表可幫你判斷自己嘅情況:

項目普通經痛子宮腺肌症

出現年齡青春期至30歲前多見於35–50歲

痛感強度可忍受、止痛藥有效劇烈、止痛藥無效

經血量正常明顯過多

子宮大小正常變大、變硬

影響生育無影響容易不孕或流產

如果你覺得經痛有「變化」,千祈唔好拖,應該盡早做超聲波檢查。

五、醫生點樣診斷?

確診子宮腺肌症,通常要靠以下幾種檢查:

經陰道超聲波(B超)

可見子宮腫大、肌層厚度不均、邊界模糊;診斷準確率達 80%。

MRI磁力共振

可清楚睇到病灶範圍、深度;準確率超過 85%,有助區分同子宮肌瘤嘅差異。

CA125血液測試

可作輔助指標,反映炎症或異位組織活動情況。

婦科內診

醫生觸診時,若子宮呈球形、偏大、有壓痛,多數可懷疑係腺肌症。

六、成因與高危族群

子宮腺肌症嘅真正原因仲未完全清楚,但醫學界有幾個主要理論:

荷爾蒙過度刺激:雌激素過高會令內膜過度增生,增加「走錯位」機會。

宮腔手術損傷:如刮宮、流產、剖腹產會破壞內膜與肌層之間界線。

慢性炎症或經血逆流:內膜細胞被帶入肌層,造成病灶。

遺傳及免疫因素:部分患者體質容易產生異位組織反應。

高危人士包括:

多次人工流產或剖腹產女性;

初潮早(月經早過12歲);

經期短(少於24日);

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史;

體重偏高、壓力大、作息不規律女性。

七、治療方法:視乎病情程度選擇

治療方式要根據症狀、年齡、生育需求決定,唔一定要切子宮。

(一)藥物治療(控制症狀)

適合輕度或暫時未想懷孕者:

口服孕激素或避孕藥:抑制內膜生長,減少出血。

GnRH-a針劑:暫時抑制雌激素,令病灶萎縮。

左炔諾孕酮環(曼月樂):放入子宮持續釋放激素,穩定病情。

止痛、止血藥物:輔助控制症狀。

👉 優點係無創、恢復快,但停藥後有機會復發,需要定期追蹤。

(二)微創治療(中重度患者)

高強度聚焦超聲 HIFU

利用超聲波能量破壞病灶組織,無需開刀,術後恢復快。

子宮動脈栓塞術(UAE)

阻斷供血,令病灶萎縮;適合無生育需求者。

射頻或微波消融術

局部加熱破壞病變組織,出血少、復原快。

(三)保留子宮手術(嚴重或藥物無效)

醫生可採用「腺肌瘤切除術」或「病灶減少術」保留子宮結構。

常見方法包括:

楔形切除法:移除病灶區域;

三瓣法或雙瓣法:徹底清除異位組織,效果更好;

H形切除法:新型技術,保留更多正常肌層。

臨床數據顯示:

約 80% 患者術後痛經明顯改善;

約 50% 經血減少;

約 45% 成功懷孕。

(四)子宮全切除(最後選擇)

如果病情嚴重、反覆復發、無生育需求,醫生才會建議切除子宮。

但現代醫療趨勢係「盡量保留子宮」,因為子宮唔單止係生育器官,仲參與荷爾蒙調節,切除後或影響情緒、盆底健康。

八、生活護理建議

保持規律作息:充足睡眠有助荷爾蒙平衡。

少食高脂肪、高糖分食物:避免雌激素過高。

適量運動:促進血液循環、減壓。

避免長期壓力:精神緊張會令經痛加劇。

經期避免冰冷食物:例如凍飲、冰品。

每年做一次婦科檢查:早發現早處理。

九、FAQ 常見問題

Q1:子宮腺肌症會唔會變癌?

👉 一般屬良性病變,但若長期放任,可能導致貧血或慢性發炎,建議定期監測。

Q2:可以自然懷孕嗎?

👉 可,但要視乎病灶範圍與子宮厚度。治療後懷孕機率明顯上升。

Q3:藥物治療要食幾耐?

👉 通常需長期管理,醫生會視乎反應調整劑量。

Q4:更年期後會唔會自動好?

👉 雌激素減少後症狀通常會改善,但仍需觀察。

十、醫生總結:經痛唔一定普通,肚脹都要查清楚!

子宮腺肌症係一種慢性病,雖然唔會即時危及生命,但拖得耐會嚴重影響生活同生育。

如果你有以下情況:

經痛愈嚟愈勁

經血異常多

肚子脹硬

經期拖長

咁就要盡快搵醫生做檢查,唔好再當自己「體質差」!

深圳婦科醫生提醒:「早發現、早治療,多數唔使切子宮,藥物或微創方式已經可以有效控制。」